上鼻道
最上鼻甲有时上后方出现第4个鼻甲,称为最上鼻甲[highest(supreme)nasaIconcha],位于蝶筛隐窝的外侧壁上,它与上鼻甲之间的沟称为最上鼻道,有时内有后筛窦的开口。鼻甲的功能在活体上,鼻甲覆盖含有血管和腺体的厚层软组织,被覆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它们含有可勃起组织,与三叉神经感受气流和温度有关;通过静脉血窦的充血和减充血调节鼻腔的阻力。另外,鼻甲对吸入空气的滤过、加温和加湿也至关重要。它们可将气流导入嗅裂和一些由来自嗅球的神经直接分布的区域。由于过敏或环境刺激而起的鼻甲肥大可导致鼻阻塞。鼻黏膜和嗅黏膜鼻黏膜鼻腔前部鼻前庭的内层与皮肤相延续,由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及其深面的结缔组织黏膜固有层组成。皮肤向下生有租毛(鼻毛),并朝鼻孔弯曲,有助于阻挡吸入空气中的颗粒物。在男性,中年后鼻毛大量增加。再向后至鼻阈处,被覆结构变为黏膜,开始分为非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之后为假复层纤毛上皮(呼吸上皮)覆盖的黏膜,富含杯状细胞。呼吸上皮分布于鼻腔表面的大部分,即除上部嗅裂的嗅觉上皮分布区外,包括鼻甲、鼻道、鼻腔顶和鼻腔底。鼻黏膜(nasalmucosa)附着在周围骨性结构的骨膜和软骨膜上。在一些部位,呼吸上皮的细胞呈低柱状或立方形,纤毛细胞与非纤毛细胞的比例变化不确定。在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浆液黏液性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使黏膜表面具有黏性,能黏附所吸入空气中的颗粒物。由于纤毛的作用可使黏液膜不断地向后移动以每分钟6mm的速度推向鼻咽部,然后由于腭的运动将黏液及其黏附的颗粒推向口咽而被吞咽,但有部分黏液及黏着的尘埃向前进入鼻前庭。鼻黏膜的分泌物含有杀菌的溶菌酶、β-防御素和乳铁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鼻黏膜通过鼻后孔与鼻咽黏膜有连续,经鼻泪管和泪小管与眼结膜连续,通过鼻旁窦的开口与蝶窦、筛窦、额窦和上颌窦的黏膜相延续。鼻甲和鼻中隔处的黏膜最厚,血管最丰富,尤其在它们的末端,在鼻中隔的前部和后部的鼻黏膜和在鼻甲之间的鼻黏膜也是如此,但在鼻道和鼻窦内以及鼻腔底的黏膜却很薄。黏膜的增厚,实际上使鼻控和鼻道明显缩小。黏膜固有层包含大静脉窦海绵血管组织。嗅黏膜嗅黏膜(olfactorymucosa)的面积约为5cm2,覆盖鼻腔外侧壁后上部,包括中鼻甲垂直部的上部(这里以棋盘格的形式穿插于呼吸上皮)和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上鼻甲、蝶筛隐窝、筛骨垂直板上部、鼻中隔与侧壁之间的鼻腔顶,包括筛板下面(组成嗅裂或沟)。嗅黏膜由含棕黄色色素的假复层上皮构成,含有嗅觉感受器神经元、支持细胞和两类基底细胞。在上皮下固有层,含有上皮下嗅腺(glandofBowman)和嗅感受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束,其经过黏膜到达筛板。腺体主要分泌浆液,通过导管排出到上皮表面。分泌的黏液在黏膜表面形成一薄层,感觉纤毛和支持细胞的微绒毛埋于其中。嗅粘膜。B:放大的嗅上皮。嗅细胞(箭头),支持细胞(短箭头),基细胞(长箭头)。HE嗅觉感受器神经元嗅觉感受器神经元(olfactoryreceptorneurone)是双极细胞。它们的胞体和核位于嗅上皮中带。每个神经元有单一、不分支的顶树突,直径约2μm,延伸到上皮表面,还有基部直接发出无髓鞘的轴突,直径为0.2μm,走行方向与树突相反,穿过基层,进入固有层。树突尖端投射到覆盖在上面的分泌液,并膨大形成特殊的终末(球状突起)。从每个嗅泡周围发出成群的多达20根放射状纤毛,与上皮表面平行长距离延伸。在内部,每个纤毛短的近段为运动纤毛典型的“9+2"微管形式,而较长的远侧尾部仅含有中央的一对微管。嗅毛缺乏动力蛋白臂,故它们为不动纤毛。微管的存在主要是增大感觉受体膜的表面积,更有效地探测被气味结合蛋白转运过黏液层的气味分子。成熟的嗅神经元表达嗅觉标记蛋白(OMP),含垃丰富的胞质蛋自,参与嗅觉信号转导。每个嗅觉受体神经元表达单一(或几种)气味分子。在人类,超过个基因编码有功能的气味受体;功能基因的数目在高渗透动物(macrosmolicanimal)中高很多。尽管带有同一受体特征的神经元随机分布在上皮的各解剖学区域,它们所有的轴突汇聚在嗅球内的同一个小球。特殊的气味激活唯一谱系的受体神经元,转而激活特定的小球群和它们的第二级神经元。轴突在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的突起内构成小的上皮内神经束。神经束穿过基板,立即被嗅胶质细胞包裹,多达50根神经束组合在一起构成较大的嗅神经细根,通过筛骨的筛板,包裹在脑膜鞘内,立即进入其上面的嗅球,与嗅球内的僧帽细胞形成突触球,少数纤维与较小的丛状细胞形成突触。微纤毛细胞(microvillarcell)在嗅上皮中占据显著的位置。它们呈瓶状,电子密度低,每个细胞的尖端发出一簇微纤毛伸入鼻腔表面的黏液层。在纵行切面计数细胞发现微纤毛细胞密度约是有纤毛嗅细胞密度的1/10。它们的功能和起源已经查明。支持细胞(sustenlacularcell)是柱状细胞,分隔并部分包绕嗅觉感受器神经元。支持细胞的细胞核大,在上皮内成层排列于神经元细胞核浅面。这些细胞从上皮游离面发出许多长而不规则的微绒毛进入黏液层,与嗅觉惑受器末端上的纤毛末梢混合。在细胞膨大的基部含有许多板层样致密体,这些是次级溶酶体的残留,与嗅区内色素沉着有关,其数目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因细胞寿命长,色素密度也随年龄增加。相邻的支持细胞在近上皮表面处存在桥粒连接,这种排列有利于在机械上稳固上皮。在支持细胞和嗅细胞之间靠近上皮表面水平也可见紧密连接。基细胞在嗅上皮中有两种基细胞(basalcelI),即水平基细胞和球形基细胞。水平基细胞稍扁,贴附在基板上,细胞核染色质浓集,细胞质深染,含有许多来源于细胞角蛋白家族的中间丝,并插入基细胞间以及基细胞和支持细胞之间的桥粒。球形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浅染,多见常染色质,细胞质淡染。此类细胞在靠近上皮基底部形成一明显的基底带,该带内可见有丝分裂象。球形基细胞是嗅觉感受器神经元(嗅细胞)的直接来源。嗅觉胶质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不仅与星形胶质细胞和非髓鞘施万细胞具有共同的属性,而且具有独特之处,它们是一组特殊的神经胶质,在发生上,它们产生于嗅基板,而不是神经嵴。嗅觉胶质细胞以独特的方式围绕嗅神经轴突全长并伴随它们至嗅球,在嗅球内参与构成角质界膜。近年来,嗅觉胶质细胞是实验研究的焦点,它可能作为可移植性胶质细胞来源,支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再生,有可能应用于截瘫治疗。嗅腺(olfactorygland)(Bowman腺)为分支管状腺,位于嗅上皮深层,分泌物通过垂直细管排放到上皮表面。腺体分泌物中含有一些防御性物质,如溶菌酶、乳铁蛋白、IgA以及硫酸蛋白多糖,还有气味结合蛋白,有利于提高探测气味效率。这些分泌物还构成嗅觉感觉器树突末梢和纤毛的微环境,作为气味分子的溶剂,使之能扩散至感受器部位。嗅觉感受器神经元的更新嗅觉感受器神经元不断更新,持续终生。单一感受器细胞寿命多变,为1~3个月。干细胞存在位置接近上皮基部,终生进行周期性有丝分裂,产生新的嗅觉感受器神经元。新生的嗅觉细胞向嗅上皮表面发出树突,向嗅泡发出轴突,胞体逐渐向游离面移动,直到位于支持细胞核下方,待到退化时从上皮脱落或被支待细胞吞噬。嗅觉细胞的更新率在其接触有害刺激时增加,但随着年龄增加,更新率缓慢下降,这种现象可能是老年人嗅觉功能减退的原因。正常成年人尸检标本发现呼吸上皮替代嗅上皮,年轻的成年人甚至也发生。鼻腔的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许多供应鼻腔的血管和神经来自翼腭窝。翼腭窝动脉来自眼动脉、上颌动脉和面动脉的动脉分支分布到鼻腔侧壁、顶和底的不同区域。它们呈网状分支,在鼻黏膜内或黏膜下形成血管吻合丛,某些较大的动脉分支彼此之间也可形成吻合。眼动脉的筛前、后支分布至筛窦、额窦和鼻腔顶(包括鼻中隔)。筛前动脉通常走行在颅前窝的骨内,除非眶上气室气化良好,该动脉的位置很可能远离颅底,这极有可能导致手术损伤。上颌动脉的蝶腭支分布至鼻甲、鼻道和鼻中隔后下部的黏膜,是鼻黏膜的主要供血动脉。蝶腭动脉从裂隙(错误的命名为孔)中穿出,正常情况下,该动脉在进入鼻腔前进行分支,在筛嵴之后分成鼻外侧后支和鼻中隔后支。有的蝶腭动脉可能在其离开孔之前分支。蝶腭动脉的分支数目和分布悄况变化颇多,有3或4个分支。来自上颌动脉的腭大动脉供应下鼻道区域,有一分支跨过蝶嘴,在蝶窦的自然开口下方供应鼻中隔,这可以为颅底重建提供带蒂和血管的鼻中隔瓣。它的终末支经切牙管上升,与蝶腭动脉和筛前动脉的分支形成吻合,与面动脉的上唇动脉发出的鼻中隔支吻合,这一鼻中隔区域(LittlesareaorKiesselbachsplexus)为常见的鼻出血部位。上颌动脉的眶下动脉、上牙槽前后动脉分布至上颌窦的黏膜,上颌动脉的咽支分布到蝶窦。静脉鼻控存在丰富的黏膜下海绵丛。在鼻中隔后部及中鼻甲和下鼻甲处尤为稠密。在黏膜深层和黏膜腺周围存在大量的动静脉吻合。海绵鼻甲丛类似于勃起组织中的静脉丛,如果它们充盈,鼻腔易发生阻塞。鼻腔后部的静脉通常回流入蝶腭静脉,该静脉向后走行,经蝶腭孔回流入翼静脉丛(pterygoidvenousplexus)。鼻前部的静脉血主要通过与筛前动脉伴行的静脉回流。这些静脉后来汇入眼静脉或面静脉。在手术中注射血管收缩药或糖皮质激系时,特别是向下鼻甲内注射时,有可能进入颅内或眼的循环。有报道称在极少数悄况下注射后可出现失明。有少量静脉穿过筛板与大脑额叶眶面的静脉相连。当盲孔通畅时,从鼻腔来的一条静脉经盲孔进入上矢状窦。淋巴引流鼻腔前部的淋巴管浅行,汇人外鼻皮肤的淋巴管,终止于下颌下淋巴结。鼻腔其余部位、鼻旁窦、鼻咽部和咽鼓管咽部的淋巴直接或经咽后淋巴结回流至颈上深淋巴结。鼻腔底后部的淋巴也可回流至腮腺淋巴结。鼻腔的神经分布嗅觉由嗅觉神经传导。鼻黏膜的一般感觉(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由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分支所传导。靠近上皮或分布到上皮内的三叉神经纤维对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很敏感,如氨和二氧化硫等。自主神经分布至黏膜腺和控制循环及反应性血管舒缩活动。三叉神经鼻睫神经的筛前神经通过鸡冠附近的小裂缝离开颅腔,进入鼻腔的顶,走行于鼻骨内面的沟内,分布到鼻腔顶。它发出鼻腔内的外侧支分布于鼻腔外侧壁的前部,发出内侧支分布到鼻中隔的前上部,在鼻骨的下缘之前移行为鼻外神经分布到外鼻至鼻尖的皮肤,鼻外伤可能导致鼻尖感觉异常。眶下神经分布到鼻前庭。上牙槽前神经分布到部分鼻中隔、前鼻棘附近的鼻腔底,以及鼻腔外侧壁在上颌窦开口以下的前部。来自腭大神经的鼻后上外侧支、鼻后下支一起分布到外侧壁、鼻腔顶、鼻腔底的后3/4;鼻后上内侧神经和鼻腭神经分布到鼻中隔的下部。翼管神经的分支分布到鼻腔顶和鼻中隔的后部。自主神经岩深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岩大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纬)汇合形成翼管神经(Vidian管内的Vidian神经)。翼管通向翼腭窝,翼管神经进入翼腭神经节,此处副交感神经纤维换元,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穿经神经节不形成突触。翼管神经是颈内动脉岩部重要的标志,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切断翼管神经治疗顽固性流涕。交感神经节后血管舒缩纤维分布于鼻血管。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来源于翼腭神经节,经上颌神经的分支分布于鼻黏膜腺,控制腺体分泌。嗅神经嗅神经(olfactorynerve)是鼻腔黏膜内的嗅觉感受器神经元发出的非常小的轴突束。轴突没有髓鞘,存在不同成熟阶段,反映出嗅上皮内嗅神经元的更新持续存在。轴突束被嗅觉胶质细胞包裹在黏膜的上皮下固有层形成丛状的网络,最终形成20多支,以内、外侧两组穿过筛骨筛板,终止于筛板上方的嗅球内的小球上。每条神经支在穿经筛板时都被硬脑膜、软脑膜—蛛网膜组成的鞘包裂。此硬脑膜延续至鼻腔的骨膜,而此软脑膜—蛛网膜融入神经束周围的结缔组织鞘。借助这种排列,鼻腔感染可能扩散入颅腔。在颅前窝严重创伤时,有可能嗅球与嗅神经分离或嗅神经被撕断,导致嗅觉丧失。颅骨骨折可能累及脑膜,脑脊液有可能流入鼻腔,导致脑脊液鼻漏,这种创伤可打开鼻腔入颅的感染通道。所有分享仅供学习参考,如有错误欢迎指正。猜你需要:外鼻脑干的内部结构Ⅰ脑干的内部结构Ⅱ脑干切面观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的功能和脑干损伤的简单介绍翼腭窝端脑的内部结构海绵窦鼓室颞下颌关节气管切开术图解+视频中耳颅前、中、后窝颅内压升高致视乳头水肿详细图解相关阅读我是如何记忆解剖术语的?对死亡和无常的思考越早越好书籍推荐这几本书能让你不再惧怕死亡这里有一个书单,送给寒假的你。术语搜索一项技能快速翻译学解剖知识,这个好用的网站你用了吗?断层解剖看这些书就够了几本口腔解剖书籍一一:因为你看不到,所以我才拍给你看啊。腹膜:导图腹膜腹膜那些看不明白的结构脑干切面观肝脏位置与体表投影产道真骨盆,骨盆底子宫的血供、淋巴引流与神经支配妇产科书籍分享解剖学书籍更新十二指肠(基础)胸片读片步骤沫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