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提高全体教师妥善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各种意外事故急救知识,年4月1日,我园全体教师在保健医的带领下进行了幼儿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专题培训。分别对心肺复苏、高热惊厥、噎食、烧烫伤、儿童骨折等症状和急救方法进行了学习和操作示范。
1.心肺复苏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处理方法:
1.判断意识:
急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轻拍患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即只有喘息),立刻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2.开放气道:
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3.胸外按压:
如果患者已经没有脉搏,则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施救者先要找到按压的部位。沿着最下缘的两侧肋骨从下往身体中间摸到交接点,叫剑突,以剑突为点向上在胸骨上定出两横指的位置,也就是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线处,这里就是实施点。
施救者以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掌根部置于刚才找到的位置,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胸骨的下陷距离约为4-5厘米,双手臂必须伸直,不能弯曲,压下后迅速抬起,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次。
注意事项:必须控制力道,不可太过用劲,因为力道太大容易引起肋骨骨折,从而造成肋骨刺破心肺肝脾等重要脏器。老人的骨质本身就脆,更要加倍注意。
4.人工呼吸:
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方法:最好能找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手巾,该在患者的口部,防止细菌感染。施救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气,屏住,迅速俯身,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与此同时,施救者的眼睛需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气吹完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气体呼出,这样就是完成了一次呼吸过程。
在施救的同时也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触摸患者的手足,若温度有所回升,则进一步触摸颈动脉,发现有搏动即可停止心肺复苏,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每五个循环作为一个周期。
2.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9℃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两种。各年龄期(除新生儿期)小儿均可发生,以6个月至4岁多见,单纯性高热惊厥愈后良好,复杂性高热惊厥愈后则较差。
处理方法:
①.患儿侧卧或俯卧头偏向一侧。头稍后仰,下颏略向前突,不用枕头。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切忌在惊厥发作时给患儿喂药防吸入肺部或窒息。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裤带。用软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同时用手绢或纱布及时清除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
③.控制惊厥。用手指捏、按压患儿的人中(鼻口上3/1下3/2处)两三分钟,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少搬动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④.降温冷敷—在患儿前额、手心、大腿根处放置冷毛巾,并常更换;将热水袋中盛装冰水或冰袋,外用毛巾包裹后放置患儿的额部、颈部、腹股沟处或使用退热贴。 温水擦浴—用温水毛巾反复轻轻擦拭大静脉走行处如颈部、两侧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处,以利散热。药物降温———口服退烧药,或将宝宝退热栓塞到肛门。
⑤.及时就医。一般情况下,小儿高热惊厥3-5分钟即能缓解,家长不医院,而是应该等孩医院。经护理,即使患儿惊厥已经停止,医院进一步查明惊厥的真正原因。但患儿持续抽搐5-10分钟以上不能缓解,或短时间内反复发作,预示病情较重,医院。就医途中,将患儿暴露在外,伸直颈部保持气道通畅。切勿将患儿包裹太紧,以免患儿口鼻受堵,造成呼吸道不通畅,甚至窒息死亡。
3.噎食
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
处理方法:
1.“海姆立克急救法”--海姆立克教授是美国一位多年从事外科的医生,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的动物实验,他发明了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的急救方法。年10月,美国医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急救方法。不完全推测,海姆立克急救法救了万人。《世界名人录》称海姆立克为“世界上拯救生命最多的人”。
应用:2岁以上儿童
①在孩子背后,双手放于肚脐和胸骨间,一手握拳,另一手保住拳头;
②双臂用力收紧,瞬间按压孩子胸部;
③持续几次按压,直到气管阻塞解除。
2.拍背法:
对于意识清楚的孩子:可取立位或坐位,急救者站在孩子的侧后位,一手置小患者的胸部以围扶孩子,圆弧齿轮泵另一手掌根在患者肩胛区脊柱上给予6-8次连续急促拍击,拍击时应快而有力。
3.推压腹部法:?
将孩子仰卧于桌子上,双手叠加放在其腹部脐与剑突之间,紧贴腹部向上往胸部方向适当加压,可增加腹腔及胸腔的压力,让孩子肺内产生一股强大的气流,使异物从气管内向外冲出,并随气流到达口腔。
温馨提示:不管异物有没医院检查,如果操作过程中幼儿呼吸困难越来越严重应医院急救。
4.烧烫伤
烧烫伤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意外伤害。烧伤泛指由热力、电流、化学物质、激光、放射线等所致的组织损害。烫伤是由高温液体(沸水、热油)、高温固体(烧热的金属等)或高温蒸汽等所致的损伤。若处理不当,不但会危及生命,还容易留下瘢痕和残疾。
1.烧烫伤的第一处理原则:冲、脱、泡、盖、送5步骤
冲:立刻用冷水冲洗;
脱:脱掉着火或沾水的衣物;
泡:将烧伤或烫伤的肢体泡于冷水中至不感觉到疼痛;
盖:用干净棉布盖住伤口防止感染;
送:医院进行处理。
2.急救措施:首先以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15-30分钟,快速降低皮肤表面热度(如无法冲洗伤口,可冷敷);小心除去衣物,尽量避免弄破水泡;在冷水中持续浸泡15-30分钟,然后涂抹医用透明质酸锌凝胶,以减轻疼痛稳定情绪,并且抗感染、加速愈合,不留疤痕;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烧伤部位。
禁忌:不要在伤口涂抹牙膏、酱油、米酒等等,这些东西不但不利于伤口复原,还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并影响医护人员判断和紧急处理。
5.儿童骨折的处理方法
预防儿童骨折的方法:
1.奔跑追逐中摔倒,此时本能用手支撑身体,很容易就发生前臂或肘关节周围骨折。?
2.玩滑梯蹦床摔伤,或者摔倒时被别的孩子踩到导致骨折的。
3.玩滑板溜旱冰摔伤,如果防护不足就特别容易发生意外。?
4.自行车导致的受伤。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童自己骑自行车5.摔倒导致骨折,另一种是低幼儿童坐在爸爸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上,脚伸到轮子里被辐条挤压导致的骨折。
6.辐条挤压不但会导致踝关节、小腿骨折,而且常有皮肤、软组织撕脱,甚至跟腱断裂。?
7.高处坠落受伤,这种比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家长或看护者要避免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中,一定要有人看护。?
8.车祸受伤。这种骨折不仅发生在被机动车碰撞的时候,坐在车内的儿童没有使用安全坐椅,而在急刹车时摔倒受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儿童骨折的处理方法:
1.如果发现孩子骨折,要赶紧拨打急救电话,不要随意搬动孩子,以免加重骨折的伤害。
2.如果伤口出血较多,要立即用干净的纱布包扎止血,可以用干净柔软的东西作为软垫直接放在伤口上面,然后用宽的带子做纱布紧紧包扎。
3.如果孩子骨折了,不管是什么部位,都要让他原地平躺,不要拉拽,按摩受伤部位。如果有骨的断端暴露在皮肤外,不要挪动!
4.如果孩子出现昏迷,就要让他采取俯卧位躺好,并注意清理孩子的呼吸道,以免阻碍呼吸而窒息。
5.孩子骨折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休克,一定要预防休克的出现,及时正确的对隔着部位采取固定、止血、直通等措施。
6.如果怀疑孩子有可能出现脑震荡,就要尽量减少移动孩子的头部,将头垫高15到30度,卧位躺好。
7.可以先用木板、纸板、杂志、枕头等材料进行骨折部位的固定。用棉花、衣服、帽子等做垫子,用腰带、皮带、背包带、绳索等作固定带。
应急巧处理,你我共学习!相信通过本次培训,老师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更好的运用急救知识,应对孩子的意外伤害事故,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影像:王仕杰
编辑:保健部
审核:王瑞
时间:年4月4日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