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发表于MORPHOLOGIE杂志,年。作者T.Delabarde等,单位系UniversitédeParis,CNRSFRE,institutmédico-légal)
摘要:通过对高腐或白骨化尸体的骨折样本进行显微CT(microCT)及组织病理检查两种方式处理,对比于尸体解剖中肉眼观察到的骨折情况,对骨折形成时间进行分析(生前或死后,以及生前骨折伤后时间的分析),从而评价显微CT及病理检查效果。
结论:1需要将大体解剖观察到的骨折情况与显微CT结果结合后综合判断,以避免判断失误;2显微CT可以识别早期骨愈合的征象,但是对应标本的组织病理检查仍表明该骨折是死前不久产生的(由于观察到了出血以及未见明显骨愈合表现),这体现了显微CT的优势;3显微拉曼光谱技术(Ramanmicrospectroscopy)可以明确骨折线中的血凝块存在(从而证实该骨折系生前)
一、尸体情况
1号尸体:50岁男性高腐尸体。该死者死于家中,有酗酒史,二个月前曾经历摩托车事故,拒绝治疗。尸检发现左顶骨骨折,无头皮损伤及帽状腱膜出血表现。大体观察该骨折无明显愈合。取骨折处部分颅骨备检。
2号尸体:深林野外发现一白骨化尸体。经检验,死者系19岁、男性。死者颅面骨表现为:双侧下颌骨骨折,鼻骨可疑骨折。取下颌骨及鼻骨备检。
3号尸体:铁路旁灌木丛发现一白骨化成年尸体。大体检验发现死者颅骨有三处骨折:额骨一处(无愈合征象),右额顶骨一处,沿人字缝延伸至外耳道一处(该处骨折有愈合征象)。该尸体肋骨也发现骨折。
二、分析方法
1显微CT分析
设备为Sky显微X线摄影机(BrukerTMmicroCT,Kontich,Belgium)。样本干燥后用铜及橡胶包埋。机器参数设置为70Kv,μA,采用0.5mm铝过滤器。并进行2D及3D重建(详略)
2组织病理检查
样本干燥处理后,放入70%酒精固定一周,丙酮脱水后直接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不用脱钙处理)。后续切片观察。
3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详略)
三结果(以案例1-3的顺序论述)
图1尸检中发现的左顶骨骨折(案例1)
图2立体显微镜显示的左顶骨骨折(案例1)
图3显微CT的左顶骨骨折边缘表现(案件1)。(A,C)矢状切面,(B,D)冠状切面。红色箭头显示新生的编织骨,呈致密纤维结构状,含不成熟的骨细胞
图4A,B图显示用戈德纳三色染色法(Goldnertrichrome)处理未脱钙的骨组织。红箭头显示纤维组织,蓝箭头显示编织骨(处于骨折边缘处,案例1)。C图系用天狼星红染色(picroSirius),在偏振显微镜(polarizationmicroscopy)下显示骨折边缘的编织骨(蓝色箭头)。D图系用甲苯胺蓝染色,在偏振显微镜下显示骨折边缘的致密区,区内富含粘多糖(红箭头)和编织骨(蓝箭头)。
小结一下案例1,图1及图2显示案例1骨折无明显愈合,边缘锯齿状、锐利。然而,显微CT清楚显示了新生编织骨存在,组织病理检查也表明了纤维增生等愈合征象。大体观评价该骨折系死前不久的骨折,而显微表现示其至少有天。由于该死者两个月前经历了交通事故,现在我们的结论是:不能确定是否该交通事故引起了骨折表现(有可能在交通事故之前产生)。
图5案例2死者左鼻骨显示编织骨(FX01)
图6(A图)下颌骨左内侧面显示编织骨(红箭头)和骨折间隙(绿箭头)(FX02,案例2)。(B图)下颌骨右内侧面显示编织骨(红箭头)和骨折间隙(绿箭头)。
图7(A-F)显微CT处理案例2的下颌骨支显示编织骨(绿箭头),血管通道(红箭头)和牙根管(黄箭头)(FX02案例2)
图8(A-D)显微CT处理鼻骨显示:编织骨(绿箭头)和血管通道(红箭头)(FX01案例2)
图9(A)戈德纳三色染色法处理案例2的鼻骨,显示编织骨与板层骨的界限(FX01,案例2)。(B)通过偏振显微镜显示与A同一区域。
小结一下案例2,大体上案例2鼻骨及下颌骨骨折周围见编织骨形成,下颌骨仍存在骨折间隙。这种存在编织骨同时骨桥尚未形成的表现表明该骨折属于愈合早期。显微CT证实了上述表现,但同时显示了血管通道形成(图7和图8)。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完整的骨单位,表明骨修复处于亚急性期(图9)。由于完整的骨单位(哈弗斯系统)形成以及出现多个同心圆结构,该损伤修复至少有天(即成骨细胞重建一个新的骨单元需要的时间)。
图10颅骨上面观,显示额骨的骨折线(红箭头)(FX01,案例3)译者注:原文的确写的是额骨(frontalbone)
图11立体显微镜显示的额骨骨折线(FX01,案例3)
图12显微CT显示额骨骨折无明显愈合(FX01,案例3)
图13甲苯胺蓝染色显示骨折无明显愈合表现(FX01,案例3)
图14骨折边缘可以看见血凝块(黄箭头)。反射照明显示。(译者注:可能是用偏光显微镜显示出的效果)
图15显微拉曼光谱技术。(A)显示远离骨折的正常颅骨结构光谱。(B)显示骨折区血凝块的典型光谱结构。
图16颅骨右侧面显示额顶部骨折愈合征象(红色箭头)(FX02,案例3)
图17人字缝左侧显示愈合的骨折线(红色箭头)(FX03,案件3)
图18(A)显微CT表现(B)病理显示骨折边缘出现愈合征象(FX02,案例3)
图19(A)显微CT表现(B)骨折线显示愈合征象,部分骨皮质已经重建、连续。(FX03,案件3)
小结一下案例3。图10显示该案例额骨骨折大体观察有不规则的边缘,没有愈合表现。这种大体表现(无愈合征象,骨折边缘不规则)表明是死前不久的骨折(图11)。显微CT显示一条清晰的骨折线从骨髓腔及哈弗斯管中间穿过,不伴有任何骨修复表现(图12)。组织病理检查也证实了无修复表现(图13),但是同时也提示了重要的一点:在骨折边缘存在血凝块(图14)。该骨折样本中通过拉曼光谱分析得出的光谱图像中,存在血红蛋白与纤维蛋白的图谱片段,而上述片段是既往文献中认定出血的重要标志物。因此综合上述分析,该骨折被认为是死前不久的骨折,与死亡原因相关性大。
案例三中其他两处骨折:大体观显示骨边缘圆滑,有明显愈合表现,因此从大体观察认定,该骨折为生前一段时间骨折(图16与图17)。显微CT与病理检查证实了存在骨修复情况(图18与图19)。在案例3中,分别通过骨折的大体观与显微表现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四讨论
(讨论第一部分作者复习及列举了历史文献,讲述从生前骨折与死后骨折形态学鉴别,发展到组织病理检查及显微CT的过程)
讨论第二部分:本文中有两个骨折样本通过大体表现被认定为死前不久的骨折(案例1,案例3的额骨),但是案例1病理检查显示骨存在修复过程,伤后时间至少有天。案例3的额骨虽然大体观确认了是死前不久的骨折,但是病理检查和拉曼光谱分析确认了血凝块的存在,该血凝块对诊断死前不久的骨折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尽管最近有作者称病理检查是诊断骨愈合程度的最好方法,但是,显微CT能更好识别早期愈合征象。此外,有文献报道了勒死及枪弹伤案例中用显微CT确认骨折情况。
尽管需要更多研究支持,但我们认为对于仅凭大体观判断伤后时间是要十分小心的,尤其是那些缺乏愈合征象,骨折边缘锐利、不整齐的案子。此外,诸如案例2中骨折,大体看起来是早期愈合的骨折,显微表现却存在天。因此,对于要诊断死前不久(与死亡密切相关)的骨折,需要将大体表现与显微表现相结合判断,得出最终结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