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述
口腔颌部损伤的特点:
1、口腔颌面部血循环丰富
2、牙在损伤时利弊
3、易并发颅脑损伤
4、有时伴有颈部伤
5、口腔颌面部是呼吸道的上端
6、口腔是消化道的入口
7、窦腔多,易污染
8、特有解剖结构
9、面部畸形
第二节口腔颌面创伤的急救处理急救原则:
在救治中应注意“多处伤”、“多发伤”、“复合伤”等几个概念:多处伤是指该部位的多个损伤;多发伤是指口腔颌面以外,还存在其他部位创伤。“复合伤”是指二种以上的病因致伤,如撞击伤与烧伤并存。仔细询问,全面检查,迅速判断伤情,分清轻重缓急,排除危及生命的多发伤。准确及时求治,进行序列治疗。
创伤致死一般发生在三个时间:
1、伤后几分钟内,死因:脑干,高位脊髓,心脏和主动脉动损伤。
2、伤后几小时内,死因:颅脑损伤,血气胸,肝脾肾破裂和多发伤伴大量出血等。
3、伤后几天内,死因: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有关。
口腔颌面部创伤致死原因:
1、窒息
窒息的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烦躁不安,出汗,吸气长呼气,有喉鸣音,吸气费力,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口唇发绀,三凹症,呼吸快浅,脉细弱,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2、止血
失血对机体危害较大,当失血量大于总血容量10%时,机体通过代偿,可恢复;当失血量大于20%,可出现休克;当失血量大于30%,可危及生命。因此,评判失血量,是创伤急救重要指标。同时,需正确检查分析出血部位来源,确定是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利用相应的措施和止血方法。
一、压迫止血:临时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
①在耳屏前指压颞浅动脉,暂时减少头顶及颞部区域的出血;
②在咬肌前缘压迫面动脉,减少颌面部的出血;
③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舌骨大角交界处稍下压迫颈总动脉,减少头部大出血,此举可能引起心动过缓,心律失常,非紧急时一般不采用。
2、包扎止血法
3、填塞止血法:适用深部,须注意纱布数量,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结扎止血:颈外动脉结扎
三、药物止血:局部止血,全身止血
第三节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一、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伤特点和急救原则: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应尽早实施清创术,彻底清除伤口内的细菌和异物,完善止血,消灭死腔,尽量保存组织;按成形原则进行组织对位和无张缝合,严重污染或感染的伤口应放置引流。腮腺和导管损伤的处理以防止涎瘘为原则,面神经断裂伤应争取同期吻合。抗感染治方是早期处理的重要内容。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伤分类:
闭合性损伤:1、擦伤;2、损伤;3、蜇伤
开放性损伤:1、挫裂伤;2、刺伤;3、切割伤;4、撕裂伤;5、砍伤;6、咬伤;7、烧伤;
软组织开放性损伤清创术的一般原则及方法。
1、冲洗伤口:目的是清除伤口内细菌和异物,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常用生理盐水冲洗,注意防止误吸导致窒息。
2、清理伤口:常规、消毒、铺巾、止血,去除异物,修整边缘。遵守“保守原则”。
3、关闭伤口,准确对位,分层缝合,细针细线。
注意要在麻醉下进行。
二、特殊部位损伤的处理
面颊部贯通伤处理原则
1、无组织缺损或缺损较少者,将口腔粘膜、肌和皮肤分层缝合。
2、口腔粘膜无缺损或较少,而皮肤缺损较大者,应严密缝合口腔伤口,皮肤缺损行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修复。
3、洞穿型缺损,将创缘的口腔粘膜与皮肤相对缝合,Ⅱ期转移皮瓣修复。
舌外伤处理原则:
1、舌组织缺损,保持舌长度
2、舌缘与邻近牙龈,舌腹与口底粘膜,分别各自缝合伤口
3、舌组织较脆,4号线进行缝合,针距创缘要大,深度要深,打三叠结,褥式缝合
腮腺导管损伤处理原则:
腺体损伤,缝扎,分层缝合,绷带加压包扎10天,运用抗唾液分泌药物,阿托品片0.5mg,一日三次,饭前半小时口服。
导管断裂伤:导管吻合术;近腺体端导管结扎术。注意预防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
三、口腔颌面部火器伤
火器伤是指由火药作为动力发射或引爆的投射物(如爆炸弹片,枪弹等)所致的损伤。口颌火器伤:占全身火器伤10~20%。
致伤机制
1、原发伤道:投射物击中组织后,沿其运动轴线前线,在于组织中的运行过程中,穿透或撕裂组织,形成原发伤道。较严重的部分,一般需切除。
2、瞬时空腔效应:高速投射物穿入人体内时,强大的侧压力迫使原发道周围组织迅速向四周压缩与移位,形成瞬时空腔,其最大直径比投射直径大数倍至数十倍。由于组织的弹性回缩,此空腔迅速消失,并在数十毫秒内反复扩张,萎缩,脉动6~7次,从而使伤道周围组织遭受反复挤压,牵拉和震荡,造成严重损伤,形成病理的挫伤和震荡区。
3、继发性损伤效应:投射物击中牙或骨骼等硬组织,可将其击碎,这些碎片接受了动能,向各方向扩散,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也可造成多发出口。
临床特点:
1、伤情较重;
2、贯通伤多;
3、组织内多有异物存留;
4、伤口均有细菌污染。
治疗
1、急救和全面检查
2、清创术(与普通创伤略有不同)
原发伤道和挫伤区为重点,清除可能坏死组织,力争初期缝合,必要时延期缝合,缺损修复重建(带蒂皮瓣修复,游离皮瓣修复)。
第四节牙和牙槽骨损伤
一、牙挫伤
牙挫伤是直接或间接外力撞击所致,其主要特点是牙周膜和牙髓受损而产生充血、水肿。
牙周膜损伤牙行简单结扎固定,防止早接触;牙髓受损,做牙髓或根管治疗。
二、牙脱位
牙脱位是较大的暴力撞击,牙部分或完全脱位。
部分脱位,应使牙恢复到正常位置,并结扎固定3周左右。
牙完全脱位时间不长,行牙再植的程序,将脱位牙植入原位,并结扎固定3周左右。
三、牙折
分为冠折、根折和冠根联合折。
第五节颌骨骨折
颌骨骨折有一般骨折的共性,如出血、肿胀、疼痛、骨折移位,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等。但由于颌骨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其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与身体其他部位骨折又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上、下颌骨形成的咬合关系,如处理不当,会影响咀嚼功能。
上颌骨骨折
1、骨折线:上颌骨与鼻骨,颧骨和其他颅面骨相连,骨折线易发生在骨缝和薄弱的骨壁处,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横形骨折。
,由ReneLeFort将横形骨折分三型。
(1)LeFortI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低位骨折。骨折线从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两侧水平延伸到上颌翼实缝。又称水平骨折。
(2)LeFortⅡ型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内侧壁,眶底和颧上颌缝,再沿上颌骨侧壁至翼突,可涉及筛窦达颅前窝。出现脑脊液鼻漏,又称锥形骨折。
(3)LeFortⅢ型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经颧额缝向后达翼突,形成颅两分离,常伴有颅底骨折,出现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又称颅面分离骨折。
2、骨折段移位:多随外力的方向易发生移位,或用其重力而下垂,出现后下方向移位。
3、咬合关系错乱。
4、眶及眶周变化:眶周出血,水肿,眼镜症状,脸、球结膜下出血,或有眼球移位而出现复视。
5、颅脑损伤。
下颌骨骨折
1、骨折段移位:与部位,附着肌肉牵拉作用有关。
好发部位: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髁状突
2、咬合错乱
3、骨折段异常动度
4、下唇麻木
5、张口受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