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手术是鼻外科最常见手术之一,其手术方式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鼻中隔次全切除术、黏膜下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和鼻中隔成形术。近年来,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已成为主流术式,且以三线减张法术式为典型代表,临床应用简便、安全、微创。下文介绍常规鼻中隔成形术手术以及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要点。
鼻中隔成形术适应证
1.矫正偏曲鼻中隔
2.鼻腔鼻窦鼻内镜手术中的鼻中隔偏曲处理
3.鼻中隔骨性肥增厚的处理
4.肥厚鼻中隔结节(或称中隔体,spetalbody)的处理
5.与外鼻畸形相关的鼻中隔偏曲的处理
6.某些经鼻手术的鼻中隔前置处理
常规鼻中隔成形术操作要点
1.切口
将30°鼻内镜置入鼻腔后,视野向鼻中隔上部,在同侧鼻中隔黏膜做L形或T形切口。切口垂直部分(图1A线)位于鼻中隔偏曲部位的前部以便于鼻中隔软骨或筛骨垂直板切除。需注意术中应保留1条约10mm的鼻中隔软骨部支架以减少术后鼻背塌陷的发生。切口水平部分(图1B线)位于与垂直切口垂直的鼻底和鼻中隔相连部位或稍高位置,可以根据鼻中隔偏曲位置进行选择。
图1鼻中隔黏膜切口
图2鼻中隔矢状位解剖图2.分离骨膜,游离软骨,切除偏曲
切口应做在鼻中隔偏曲的同侧,因为鼻中隔骨嵴处黏膜常有破损(图1)。经过该切口,基底位于后上部的黏软骨膜瓣被掀起。为防止出现术后鼻中隔穿孔,注意必须保证黏软骨膜瓣是从黏软骨膜下被掀起。用Cottleelevator鼻中隔刀垂直地切除所需保留鼻中隔软骨条后方的鼻中隔软骨以形成黏软骨膜下平面,同时保证对侧黏软骨膜的完整性。将黏软骨膜瓣从鼻中隔软骨或筛骨垂直板上向上掀起(图3),随后从上颌骨鼻突开始条状切除鼻中隔骨嵴或鼻中隔偏曲部分。
图3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切口3.注意保护鼻背支撑
通常需要条状切除鼻缝点冠状面后方的偏曲的筛骨垂直板,以减压鼻中隔尾部偏曲并防止软骨回弹。为防止术后鼻梁塌陷和鞍鼻畸形,鼻中隔背部和尾端的软骨支撑通常需保留。以鼻内镜透照在鼻外可见鼻缝点后上一个透亮的区域,术中去除这里的骨质或软骨是安全的而不会造成鼻梁塌陷(图4A)。从鼻缝点前端透照显示的透亮区域提示术者此处的软骨非常接近鼻背支撑,有即将损伤鼻背支撑的危险(图4B)。
图4鼻中隔手术安全区域A.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正确透射位置,位于鼻骨后,鼻缝点之上;B.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不正确透射位置,位于鼻缝点前部,增加了鼻背塌陷的风险。4.处理切口
上述过程完成后,将黏软骨膜回复到正常位置。可缝合鼻中隔垂直切口,也可不缝合切口,除非鼻中隔黏膜瓣影想观察或器械的进入,或者对侧相应部位有鼻中隔黏膜穿孔。缝合时可使用可吸收缝合线。鼻中隔黏膜间积血可从水平切口引流出来,降低术后鼻中隔血肿风险。
5.鼻腔填塞
一般无需鼻腔填塞,除非鼻中隔切口被完全缝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鼻腔填塞以减少术后鼻中隔血肿的风险。为术后固定鼻中隔软骨及减少术后鼻腔粘连的风险,可以使用鼻中隔夹板,并且鼻中隔夹板已被证实可以改善术后黏膜状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