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神秘的工程部队,他们常年与大山为伍,与寂寞作伴,在地下岩层深处,担负着为导弹筑巢的神圣使命;北京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纪念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基地、第一个导弹基地,这些工程的承建都有他们的身影。今天的强军故事,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火箭军某工程部队,感受工程兵们的酸甜苦辣。图为工程兵勇士奋战“浴火”,进行焊接作业。
近日,大山深处正在进行国防施工的火箭军某工程部队官兵,突遇一断面塌方。三级军士长、测绘技师龚晓斌迅速带领数名技术骨干合力攻关,提出适合抢修方案,将险情化解。图为“党员”之眸。
火箭军某工程部队政治委员赵全红对记者说:“在战略导弹部队的核心军事能力链条上,国防工程是长剑飞天的“地基”,国防工程技术密集,专业性强,我们的官兵必须具有较好的能力素质,才能破解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图为工程兵战士正为抢修工程与泥潭奋战。
作为我军装备最先进的工程部队,火箭军某工程部队主要担负大型地下国防工程施工任务,测绘员是工程部队最核心的岗位之一。如果说战略导弹工程部队是“钻山豹”,测绘员就是“钻山豹”的“眼睛”,龚晓斌就是其中的一员。图为官兵在施工坑道进行浇注作业。
“钢铁战士”龚晓斌病床上发明“圆坐标测绘法”记者在采访龚晓斌的过程中,很惊叹他的“全能”。龚晓斌从年入伍后,就一直在这个部队服役,工作20年来,他精通23项施工技能,革新12项技术成果,所参与的国防工程测绘工作均实现零误差。图为幸福瞬间,爸爸辛苦了。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龚晓斌扎根大山,默默地付出。现在全军推广的“龚晓斌圆坐标法”就是由他总结发明的,也是全军唯一一项以战士名字命名的地下施工工法。他的战友任庆成在一旁告诉记者说:“这个训练法是他在病床上总结出来的,他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兵。”图为工程兵技能展示。
年,部队承建了一项国防工程的施工任务,在施工过程中,龚晓斌突然昏倒了,经医院诊断为直肠癌。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龚晓斌并没有消沉,他在病床上总结发明出一种圆坐标测量新方法,并在手术后的一个月内回到大山工区,把革新构想进行了实地验证。图为官兵奋力打响国防攻坚战。
火箭军某工程部队二级军士长王建新对记者说:“这个方法在地下施工测绘中准确度更高,使用更便捷,将原来测量需要两个小时完成的任务,现在40分钟就完成了。”图为工程兵战士正在加工风管。
在龚晓斌事迹的感召下,该部涌现出一大批技术骨干,取得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多项,其中40余项获国家专利。刘国龙是该部所属单位的一名营长,也是官兵们眼中的真汉子,在和岩石较量的日子里,他身上留下了三处战伤。图为官兵正在进行软滩路面快速敷设。
人大代表刘国龙身上的3处“战伤” 那次夜班被复施工,连队23名战士正在高层作业面吊装钢模板,可绑扎的钢丝绳突然滑落,重达斤的钢模板顷刻砸下,刘国龙没有留意那一阵钻心般地疼痛和浸满鲜血的鞋子,咬紧牙关和战友们连夜完成了任务。一晃几天过去了,刘国龙的整个右脚趾发炎腐烂,医院的诊断结果是一根脚趾骨断裂。半年后,伤口刚痊愈的他又一次负伤了。图为官兵在经纬之间完成高空焊接作业。
那天凌晨3点,刘国龙跟班查看台车班钻爆作业,一条不易察觉的岩石裂缝已经张开血盆大口,目光犀利的刘国龙观察到这是塌方的明显征兆。突然,一块磨盘大的石块从8米高空砸到地面,强大的冲击力把刘国龙震倒在满是碎石的渣堆上,一块鸡蛋大的冷石飞溅到他的面庞上,导致鼻梁骨骨折,面庞上留下了一块至今无法痊愈的伤疤。图为大山深处的搬运工。
年初,南方多省遭遇雨雪冰冻灾害,刘国龙带领连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过程中不慎摔倒在湿滑冰冷的山路上导致尾椎骨骨折。战友们都为他感到心疼,而刘国龙呵呵一笑:“导弹工程兵连死都不怕,这点小伤算啥。”18年来,刘国龙转战一座又一座阵地,构筑了一座座固若金汤、藏雷纳电的地下长城,个人也被评选为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图为官兵们正在进行焊接作业。
然而,这些荣誉成绩并没有让刘国龙停止钻研的脚步,在施工革新方面,先后研制和改进了电焊车、升降式脚手架等多项成果,用废料做了气瓶移动架,导轨运输车等,不仅排除了施工中的各类安全隐患,还提高了施工效益。在他的感召下,一名战士的一项革新竟还成为了国内首创。图为战风斗沙“筑巢”戈壁滩。
“创客”原来是老兵 某旅二级军士长崔道虎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多功能全自动除锈机”,而他动起技术革新的念头源于一次作业意外:一名战友长时间操作磨光机导致手臂麻木,抛光钢刷在高速运转下把小腿刮伤。这对崔道虎触动很大,他下决心要研制一台专门的除锈机械,不让战友再受伤害。崔道虎凭着一股子“轴劲儿”,查阅国内外资料,结合自己多年施工经验,整整耗时3个月,最终摸索研制出了适用于全自动一体化的除锈零部件,经试验完美适配整体设备。图为工程兵技能展示。
在采访的过程中,作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创新并不都是灵感乍现,靠的还是战士们平时的积累和做事的认真。正是凭着这种“走好每一步路”的认真劲头,才结出硕果累累。图为官兵们的创新小PK也是棒棒哒。
某工程部队部队长康建国告诉记者,我们工程兵战士天天和石头打交道,干的是实打实的活,办的是硬碰硬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掺不得半点水分。他们也有过有彷徨、迷茫,但是,在工程部队这个大熔炉大学校大家庭里,他们不断淬火磨砺,爱上了工程部队,锻造着共和国倚天长剑的坚实依托,锤炼着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过硬本领,接力续写导弹工程兵的新辉煌。图为官兵享受大漠足球带来的欢乐。
都说军人最锐利的武器不是钢枪,而是钢铁般的意志,短暂的采访,让记者再一次感受到由他们的青春热血构筑而成的忠诚之歌!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正如这首歌的歌词,工程兵的岗位,虽与寂寞相伴,但导弹腾飞的壮美弧线里,也留下他们青春的色彩。这色彩,无需军功章的映衬,却铭刻着士兵的誓言。图为团结就是力量。
欢迎搜索ID:qqmiljwt或长按以下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