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支气管扩张症(支扩症)是以咳嗽、咳痰、咯血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气道感染性疾病。支扩症一直被误认为是少见病,然而年英国的支扩症患病率为女性每年.1/10万,男性为.5/10万[1]。我国7省市支扩症的患病率高于1%(1万/10万)[2]。细菌感染可引发气道炎症及结构破坏。支扩症稳定期患者中29.7%的患者痰液中可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9.5%的患者可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3]。细菌感染触发气道炎症,损害肺功能,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患者的肺功能下降尤为显著[4],该类患者除血C反应蛋白及痰中IL-8和IL-1β水平升高外,其肺功能更差,急性加重更频繁[5]。清除铜绿假单胞菌可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6],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
在支扩症的治疗手段中,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最有效,但弊端显著:(1)肺脏的血药浓度显著低于外周血浓度;(2)易产生耐药;(3)不良反应较明显。
吸入性抗生素的应用是近年国外支扩症研究的重要进展,其优点为肺部血药浓度高,对肝肾功能影响小且不良反应少。然而不同研究的发现不一,现进行归纳及总结。
1.至首次急性加重的时间、次数及频率:
纳入痰培养阳性的稳定期支扩症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安慰剂比较,吸入性抗生素对减少急性加重次数、频率、延长从入组至首次急性加重时间均无明显优势[7,8,9]。但也有研究结果支持使用吸入性抗生素,其理由如下:(1)稳定期支扩症患者连续用庆大霉素12个月,治疗组急性加重次数更少(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数为0和1.5,P0.01),出现加重的患者例数更少,至首次急性加重的时间更长(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数为和61.5d,P0.02)[10];(2)间断应用妥布霉素后,治疗组的加重频率(治疗组均数为0.9次/年,对照组为1.3次/年)、住院频率(治疗组均数为0.15次/年,对照组为0.75次/年)和住院天数(治疗组均数为2.05d,对照组为12.65d)均少于安慰剂组[11];(3)连续超过6个月使用黏菌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定植的支扩症患者的加重频率(治疗组中位数为2.7次/年,对照组为7.8次/年)、住院频率(治疗组中位数为0.95次/年,对照组为3.0次/年)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12]。
笔者认为,观察时间过短不利于分析吸入性抗生素的疗效,样本量并非是多数试验阴性结果的主要原因。尽管AIR-BX1和AIR-BX2试验的样本量达例[7],氨曲南(75mg,3次/d,4周用药-停药交替,共4个月)并不能减少急性加重的人数及频率(P=0.81)。
2.气道细菌负荷:
治疗期间支扩症患者的气道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负荷明显降低[10,11,12,13],但给药间歇期或停药期的细菌负荷量恢复至基线水平[7,8,10,11]。在连续吸入环丙沙星干粉(32.5mg,2次/d)28d后,治疗组痰细菌负荷的减少幅度更大,但停药后回复至基线水平。在对氨曲南疗效评估的AIR-BX1和AIR-BX2试验中[7],治疗组在第4、8、12、16周时细菌负荷均较安慰剂组低;第一次循环给药时气道细菌负荷降低更显著,数次循环后细菌负荷降低程度不如首次循环明显。对长期吸入抗生素者,增加抗生素剂量还是缩短给药间期尚待进一步证据。妥布霉素的耐药性明显,环丙沙星脂质体的耐药性也不容忽视,最低抑菌浓度(MIC)在环丙沙星干粉和氨曲南试验中明显升高,环丙沙星干粉停药后多数恢复至基线水平,而黏菌素和庆大霉素未见明显耐药现象[10,11,12]。多黏菌素治疗组无新生菌出现[13],庆大霉素治疗组3.7%培养出新生金黄色葡萄球菌[10],环丙沙星干粉治疗组新生菌的出现频率低于安慰剂组(治疗组12例,对照组24例),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两组基线后的分离频率均高于基线期[8]。妥布霉素治疗期间有2例分别出现木糖产碱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安慰剂期2例分别出现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环丙沙星脂质体安慰剂组12例21次痰培养出现新生菌,其中较常见的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次)、荧光假单胞菌(3次)和肺炎链球菌(2次),治疗组9例16次痰培养出新生菌,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次,金黄色葡萄球菌3次,卡他莫拉菌2次[8]。
在连续用药超过6个月时,多黏菌素[13]和庆大霉素[10]未出现耐药现象,而间断给药时出现耐药,但停药后均恢复,笔者认为采用"用药-停药"周期的策略仍不能完全解决耐药问题。
3.肺功能:
不同试验均采用用力肺活量指标评估肺功能,研究结果均未发现抗生素能改善支扩症患者的FEV1、FVC、FEV1/FVC%和最大中期呼气流速[9,12,13,14]。
4.生活质量:
连续吸入庆大霉素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莱切斯特咳嗽问卷评分改善≥1.3分的例数在第3个月(治疗组54.5%,对照组20.0%)、第6个月(治疗组68.1%,对照组23.8%)、第9个月(治疗组65.0%,对照组20.0%)、第12个月(治疗组81.4%,对照组20.0%)时均高于安慰剂组(均P0.05)[9]。在多黏菌素治疗组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改变量在26周时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值的中位数为-10.51,P=0.),而早期无明显差异(治疗组中位数为-10.4,对照组中位数为-2.2)[7]。
间断给药(用药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研究均未发现抗生素可改善生活质量评分[7,14]。氨曲南治疗组支扩症呼吸症状相关生活质量评分(QoL-B-RSS)的改变在第4、12周不显著;在第4周时治疗组比安慰剂组QoL-B-RSS改变量差值4分,而在第12周时变化不大。环丙沙星脂质体的治疗组SGRQ评分(治疗组均数为-1.3,对照组均数为-6.4,P=0.08)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提示连续用药可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安全性评价:
吸入性抗生素可明显降低痰细菌负荷,提高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且极少出现细菌耐药性和新生菌[15],仅个别患者的MIC一过性升高,但减少剂量或停药后恢复至基线水平。至今尚无耳和肾毒性的报道。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支气管痉挛[13]、痰量增多及呼吸困难[9]。少见的不良事件包括头痛、喘息、非心源性胸痛、咽痛及呼吸道阻塞[9]。不良反应的发现率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在稳定期维持吸入抗生素对支扩症患者的获益尚需进一步研究,虽不良反应较口服或静脉给药轻且耐受性更佳,但吸入性抗生素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并不十分显著,这可能与口服抗生素的滥用及评价支扩症的临床终点有限有关。目前的研究缺陷不能否定研发吸入性抗生素的必要性。鉴于吸入性用药的多重优点,若通过雾化吸入抗生素(剂量可能需增高)治疗支扩症急性加重,则可能减少患者频繁静脉注射药物的不便与不适,提高依从性。联合使用吸入性抗生素与抗炎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可能发挥联合治疗的抗感染、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已有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吸入性抗生素治疗前后肺功能并无明显改善,提示现有肺功能指标尚不能用来评价吸入性抗生素的疗效,这与慢阻肺或囊性纤维化不同。虽机制不明确,通气不均的加剧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一现象;气流受限患者吸入药物后气道的沉降率较低。笔者曾动态对比支扩症患者从临床稳定期至急性加重期、恢复期(2周抗生素治疗后1周复查)的肺功能指标,发现用力肺活量、气道阻力指标、肺清除指数在不同阶段的差异不显著[16]。今后有必要探讨其他肺功能指标(如残气量、弥散功能的变化),以便于寻找反映抗生素治疗效果的肺功能评价指标。
耐药性与不良反应是限制抗生素使用的主要因素,如一过性气道痉挛,临床医生仍需密切观察、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除采用"用药-停药"周期的策略外,是否在今后的研究中优化抗生素的种类、调整用药频率以及用药剂量将耐药性降至最低。治疗后痰中出现新生菌的情况,不论是间断用药还是连续用药并未发现显著的差异,即使是对照组仍有新生菌的出现,吸入上述抗生素并不会引起气道菌群紊乱。
吸入性抗生素虽然并不能明显改善支扩症患者的肺功能[8,9,12,13,14]、生活质量[7,14],但可延长至首次急性加重时间[14],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8,13]及痰中的细菌负荷[7,8,11],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13,14]。笔者认为,吸入性抗生素的疗效可能优于口服用药,且较静脉用药更便利。间断吸入抗生素可能更适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定植的支扩症患者。
参考文献
[1]
QuintJK,MillettER,JoshiM,etal.Changesintheincidence,prevalenceandmortalityofbronchiectasisintheUKfromto:apopulation-basedcohortstudy[J].EurRespirJ,,47(1):-.DOI:10./.-.
[2]
周玉民、王辰、姚婉贞,等.我国7省市城区40岁及以上居民支气管扩张症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5(52):-.DOI:10./cma.j.issn.-..05..
[3]
GuanWJ,GaoYH,XuG,etal.AetiologyofbronchiectasisinGuangzhou,southernChina[J].Respirology,,20(5):-.DOI:10./resp..
[4]
Martinez-GarciaMA,Soler-CatalunaJ,Perpina-TorderaM,etal.Factorsassociatedwithlungfunctiondeclineinadultpatientswithstablenon-cysticfibrosisbronchiectasis[J].Chest,,(5):-.DOI:10./chest.07-.
[5]
RogersGB,ZainNM,BruceKD,etal.Anovelmicrobiotastratificationsystempredictsfutureexacerbationsinbronchiectasis[J].AnnAmThoracSoc,,11(4):-.DOI:10./AnnalsATS.10-OC.
[6]
WhiteL,MirraniG,GroverM,etal.Out鍝噷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涓撲笟鐧界櫆椋庤兘鎬庢牱鏍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