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鼻孔增加肺炎风险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英国科学家最新发现“病从鼻入”——挖鼻孔也会患上肺炎。
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研究员维多利亚·康纳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40名成年参试者进行肺炎细菌在人体皮肤上的传播过程试验。参试者被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人,各组均接受肺炎细菌通过手指传播的测试。参试者用沾上了肺炎细菌的手指挖鼻孔或者将鼻子凑近闻被肺炎细菌污染的手指。结果发现,挖鼻孔或揉鼻子时,肺炎细菌传播数量最多,传播速度最快。
康纳博士表示,肺炎球菌感染是全世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估计,每年因此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就多达万。新研究首次证明肺炎细菌可以通过皮肤和鼻腔传播。欧洲呼吸学会会长托拜厄斯·韦尔特教授建议,为降低肺炎球菌等病菌的传染概率,必须进一步提升大众保持双手卫生的习惯和控制感染的自我意识。人们在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孩子、老人及癌症等慢性病患者接触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手部卫生,并尽量避免与肺炎高危人群共享食物、饮料和手机等物品。
预防肺炎球菌感染性疾病
肺炎球菌也称肺炎链球菌,是一种可引发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菌。肺炎球菌可以穿越粘膜屏障,引起非侵袭性疾病,如中耳炎、鼻窦炎和症状较轻的肺炎等;另外,它也可以直接侵入血液,可引起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如菌血症性肺炎、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等,肺炎球菌性脑膜炎严重时可导致耳聋、瘫痪、智力低下。
当前,针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抗生素,然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肺炎球菌耐药性问题急剧发展。耐药使治疗效果减弱,死亡率增加;药物越用越升级,带来医疗负担大幅上升;疗效不好,使病程延长,为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因此,对抗肺炎球菌性疾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肺炎球菌相关疾病列为需要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及早进行预防接种,是儿科专家推荐的对抗肺炎球菌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挖鼻孔不止增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感染风险,还会对小孩儿造成许多其他危害,它是一种不卫生,且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
”挖鼻孔还有哪些危害
鼻黏膜是人体一道极为重要的保护屏障,许多“常驻”在人体表面的细菌,正是因为这道防线才无法进入体内。平时经常拔鼻毛、抠鼻子,易导致鼻腔黏膜受损,使得周遭的细菌“趁虚而入”,造成感染和一系列疼痛症状。出现疖肿后不及时医治,不但会出现脓点和疼痛感,严重时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败血症,有生命危险。鼻子位于“面部三角区”,感染后可能引起颅内感染,导致严重后果。
长期挖鼻孔,不仅不雅,还会给孩子带来以下不良影响:
1.影响形象:长期挖鼻孔会让鼻孔扩大,鼻子变形。
2.鼻黏膜易受伤:鼻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手指频繁、用力地抠挖,很容易使其受损或出血。而且有些出血可能是连续性的,要1~2周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
3.诱发感染:人的指甲缝里会携带细菌,挖鼻屎时很容易把细菌带入鼻前孔等部位,造成鼻腔感染,诱发鼻前庭炎、疖肿等。此外,不要认为只要不挖破就没事,挖鼻屎本身对于鼻黏膜就已造成了轻微损伤。不仅降低了鼻腔的防御功能,长久刺激会引发感染。由于在面部三角区,化脓性感染可能会经面前、眼上、眼下静脉等进入颅内的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炎症,最终导致“海绵窦血栓形成综合征”,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
4.损伤鼻毛:鼻毛是阻挡灰尘和病原体进入人体的最后一道屏障。此外,还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乱拔鼻毛,否则不仅会降低抵抗力,还易使毛囊发炎。
要想清理鼻屎,可以用棉签蘸浸温水来清洗鼻孔。而对于鼻孔里的硬块,可以用生理盐水对鼻腔进行清洗,使其软化,再用棉签清理;也可以涂红霉素软膏等油剂药物进行湿润后再清理。
“孩子自制力差,对于挖鼻子、揉眼睛这种不良的习惯是很难进行自我约束的,所以家长们要多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