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颌管的结构与走行
下颌管为位于下颌骨骨松质间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含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下颌体内则向前几呈水平位,当其经过下颌诸牙槽窝的下方时,沿途发出小管至各牙槽窝,以通下牙槽神经、血管。下颌管在经过下颌第二前磨牙时分为粗细两管,细管行向正中线,粗管即颏管;行向后上外与颏孔相连,以通颏神经、血管。
2.颌面部骨支柱结构
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显著的部位,骨质增厚,以利于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由此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
(1)尖牙支柱:或称鼻额支柱,主要传导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该支柱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梨状孔外缘及眶内缘至额骨。
(2)颧突支柱:主要传导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该支柱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向外后经颧弓而达颅底。(3)翼突支柱:主要传导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该支柱由蝶骨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相互连接而构成,将咀嚼压力传至颅底。此外,在上述支柱间还有横行的连接支架,诸如眶上弓、眶下弓及鼻骨弓等,与拱门结构的原理颇相近似,故使上颌骨及其邻骨比较坚固且富于支持力。
临床意义:
(1)一般轻微的创伤,力量常在上述诸骨结合处或腔窦弥散消失;但在暴力作用下,常可造成上颌骨及其邻骨的同时破损,甚至波及颅脑。
(2)上颌骨骨折时,骨折线亦多与上述上颌骨的解剖结构和紧邻有关。
(3)上颌骨主要为表情肌附着,肌束薄弱,因而骨折片移位的程度与肌收缩牵拉无明显关系。
3.上颌窦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简述上颌窦下壁与上颌5~8根尖距离关系
上颌窦的下壁右前向后盖过上颌5到上颌8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以较薄的骨板相隔,甚至无骨板而仅覆以黏膜,其中以上颌6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上颌7次之,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再次之。
(1)上述牙的牙源性感染可累及上颌窦,引起上颌窦炎症。
(2)临床上拔除上述各牙及摘除断根时,应注意避免将断根推入上颌窦内或穿通窦壁造成上颌窦瘘。
(3)在行上颌窦手术时,应避免伤及牙根尖。
(4)上颌窦在窦基底的前部开口于半月裂孔,此处位于中鼻道。
4.与颞骨相连肌肉,韧带的走行
与颞骨相连的有关肌肉、韧带有:
颞肌、颞下颌韧带。
颞肌:颞肌,呈扇形,起于颞窝和颞深筋膜的深面,肌束下行,聚集成扁腱,穿过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喙突的尖部、内侧和前后缘,以及下颌支的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根据其纤维走行方向,颞肌可分为前、中、后三束,分别由颞深神经的三个分支所支配。前束纤维垂直,提下颌向上,中束纤维斜向前下,提下颌向上后,使髁突回到关节窝内,后束纤维几乎呈水平方向,穿经关节结节之前。
颞下颌韧带:浅层起于颧弓,向下、后呈扇形集中止于髁突颈部的外侧和后缘。深层起于关节结节,水平向后止于髁突外侧和关节盘外侧。功能:左右一对,可防止关节向侧方脱位,只允许髁突向前滑动,限制过度向下、后运动
5.下颌骨在结构上易发生骨折的薄弱部位
(1)正中联合是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突的连接处,位置最为突出。
(2)颏孔区此处有颏孔,又有下颌前磨牙的牙槽窝。
(3)下颌角骨质较薄,且有下颌第三磨牙牙槽窝位于其间,如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则骨质更薄。
(4)髁突颈部比较细小,其上下均较为粗大。
今日学习壁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