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富源裂齿鱼正型标本,引自(Geng,)
邓氏富源裂齿鱼
(Fuyuanperleidusdengi)
■分类位置:硬骨鱼纲-辐鳍鱼次亚纲-新鳍鱼类-裂齿鱼目-富源裂齿鱼科-富源裂齿鱼属
■产地: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
■层位和时代:法郎组竹杆坡段-云南省富源县中三叠世拉丁期(~2.42Ma)
■命名人与命名年代:耿丙河、金帆、吴飞翔等,年
邓氏富源裂齿鱼头骨素描图,引自(Geng,)
只有了解地球生命的来龙去脉,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面向未来。作为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是一把珍贵的“钥匙”。云南的古生物化石保存时间线完整、种类多、规模大、多样性丰富,从寒武纪的澄江动物化石群到泥盆纪的曲靖古鱼、三叠纪的罗平生物群,再到侏罗纪的禄丰恐龙,还有晚中新世的人类祖先腊玛古猿、第四纪的元谋猿人,展现出云南是研究古生物的宝库和天堂。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的一种古老的亚全骨鱼类——邓氏富源裂齿鱼。
邓氏富源裂齿鱼发现于曲靖市富源县,其种名献给Mr.DengKewen,因为他捐赠了这种新的裂齿鱼的模式种标本。年,耿丙河等研究人员首次对邓氏富源裂齿鱼进行了报道,之后孙作玉等研究人员依据两块新发现的标本对其形态和分类位置进行了再研究。
邓氏富源裂齿鱼的身体呈梭形,标准长度是85毫米;头骨表面有小的硬鳞质瘤点;额骨很短,顶骨呈四边形;眼眶背侧边缘有两块较大的眶上骨,前面有一个与鼻骨接触的三角形骨片(可能形成眼眶的前缘),后面是一个矩形骨片,占据额骨的前外侧缘,为额骨长度的一半;鼻骨呈长方形,向背腹方向延长;膜质翼耳骨呈梯形;其上颌的后部区域扩大呈圆形,前部区域狭窄,背侧边缘略凹;前上颌骨携带两颗大的梯形的牙齿;下颌粗壮,呈楔形,有一个凸出的腹缘;在口缘前半部分有九颗长而强壮的钉状牙齿;鳃盖骨略大但小于下鳃盖骨。头后侧的后颞骨呈圆形,背侧区光滑,腹侧区略有纹饰。在躯体侧面中部的鳞片上可见侧线,明显加高的鳞片延伸到腹鳍前。背鳍呈三角形,位于躯体的后半段。邓氏富源裂齿鱼的尾鳍呈半歪尾形,宽大,鳍条数目多,有40多根,其中有10根到12根轴上鳍条。
邓氏富源裂齿鱼与“亚全骨鱼类”的形态非常吻合。“亚全骨鱼类”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分类单元名称,是软骨硬鳞鱼次亚纲中一些进步类型鱼类的通称,过去包括雷氏鱼目和裂齿鱼目,以及枪旗鱼目、龙鱼目等一些小目,代表晚二叠世至三叠纪进步类型的硬鳞鱼类。现在仅限于裂齿鱼目和肋鳞鱼目。其特征是:上颌和前鳃盖骨连接;前侧鳞列由较厚的鳞片组成;进化的背鳍和臀鳍结构,支鳍骨和鳞质鳍条的数目一一对应;几乎与轴部鳍条达到外部对称的半歪尾形尾鳍。
裂齿鱼和肋鳞鱼都具有“亚全骨鱼类”的特征。那么这个新发现的化石到底属于哪一类呢?首先裂齿鱼和肋鳞鱼的齿骨和前鳃盖骨形状不同。裂齿鱼的牙齿通常是由位于口缘前侧像钉子一样的尖齿和内部的碾磨齿组成;而肋鳞鱼通常只有微小的牙齿或者根本没有牙齿。裂齿鱼通常有一个大的、楔形的前鳃盖骨;然而肋鳞鱼的前鳃盖骨通常更窄,且呈垂直排列。其次,裂齿鱼和肋鳞鱼体侧鳞的形状也不相同。肋鳞鱼的侧鳞通常非常薄、窄且沿着身体越来越高;而裂齿鱼的侧鳞通常较厚,且仅在前腹略高。新的物种和裂齿鱼类一样,有一个大的有眶下突的前鳃盖骨、有长钉状牙齿的上下颌、带有侧线的侧面鳞片和有轴上鳍条的尾鳍。所以我们把它归为裂齿鱼类。但又因为它有区别于其他裂齿鱼的特征,包括上颌骨的形状、上下颌牙齿大小及形状、头骨纹饰、上颌骨与第一眶下骨愈合、高鳞片等,因此研究人员又把它归类为一个新的种。
背景故事
裂齿鱼类
裂齿鱼类是一群繁盛于早、中三叠世的原始鱼类,也是全球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新兴起来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中国有关裂齿鱼类化石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研究的多为一些零星材料,化石保存亦不好。自20世纪末江苏句容发现大量三叠纪鱼类化石后,有关这一鱼类的报道逐渐增多,并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类化石体通常呈纺锤形或高纺锤形;鼻骨与眼眶骨相连;齿强壮,呈圆锥形;前鳃盖骨覆盖颊的大部分,无间鳃盖骨,鳃盖骨几乎与下鳃盖骨等大;背鳍和臀鳍的鳍条数与对应的辐状骨相当;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不分节;鳞片呈菱形。
王珈琪马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