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
牢
记
使
命
这是一片历经沧桑、文脉悠长的沃土,千沟万壑中埋藏着岁月的积淀和深邃。千年传承,人才辈出,也赋予了这里人民独有的风格和精神。地处豫北怀川平原的焦作市,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土地肥沃,山河秀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焦作市北部,太行山脚下,也矗立着一座和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和这方人民血脉相连,医院——医院(医院)。医院被这方人民亲切地称为“大医院”。从年正式挂牌到现在,已经走过了73年的历程;73年来,“大医院”人牢记医者初心,栉风沐雨,砥砺而行,不断适应新的形式和环境,历久弥坚,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速发展之路。火红历史铸就红色基因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医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年医院,随后在其基础上于医院是焦作地区有医院。几经历史变迁,到年之前,焦作煤矿只剩下一个设在王封矿、有3名医务人员的医务所。新中国成立之前,医务所主要服务对象是福公司的职工、矿工和家属,依然处在缺医少药的境地。年,焦作煤矿回到人民手中,简陋的医务所医院。年8月,以服务焦作煤矿工人、家属和周边群众为医院成立。医院的成立和工人阶级反抗阶级压迫的斗争分不开。焦作因煤而兴、以矿起家,曾是孕育产业工人队伍的沃土。在革命斗争年代,毛泽东主席曾经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特别提到,焦作煤矿工人等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他们特别能战斗”。作为焦煤集团大家庭一员的医院,从挂牌的那天起,就传承着“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继承着无产阶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
诞生医院条件极其简陋,仅有诊疗设备:一个木托盘、两把镊子、一把剪刀,药品也极度短缺。在党和人民的支持下,年7月,医院正式建成一所煤矿系统医院。年,国家实施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焦作矿区成为苏联援建的项重点项目之一。黄宜厚、岑军辅、袁一新、王一声、郑好让、叶庆生等一批从国家重点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带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从祖国的四面八医院,在焦作市扎根。
当年的焦作穷乡僻壤,条件艰苦,能够放弃大城市的优厚待遇,扎根在人民和矿工之中一干就是几十年,要是没有崇高的革命理想、爱国情怀和坚强的意志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而且,医院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抢救工伤,医务人员总是冲在前面,下井抢救也是常事。这一批名医依靠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敢为人先的胆识,创造了焦作医学史上多项“第一”,奠定了医院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正是这一批名医的表率和付出,让“大医院”的“红色基因”茁壮成长,医院的“骨髓”,造就了“大无畏”的气质,铸就了“敢担当”的性格。“‘红色基因’医院的初心,时代发展,医院的内外环境都有很大变化,但不变的是‘大医院’人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以及自始至终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医院董事长、院长薛喜庆说。薪火传递光大奉献精神
传承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73年来,医院与城共运,与民长在,与时俱进。历经岁月风雨,在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大医院”人以生命赴使命,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头,“大医院”人从未缺席,也从未退缩。年,焦作市7个矿区的工人因吃了被污染的羊肉,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名工人在医院经过抢救,全部治愈。年,该院先后接收唐山地震七县二市的伤员人,经多方抢救,全部转危为安。年,焦作市解放区一个村办小学的36名小学生,因口服碘油胶丸产生过敏反应。中毒学生的主要症状是手脚发凉、发麻、头昏、头痛。事后,经该院紧急处置,学生们顺利康复。年,“非典”疫情暴发,并迅速蔓延,焦作市“非典”疑似隔离病房就设在该院。隔离病房意味着有被感染的危险。但是,该院医务工作者纷纷递交申请书,要求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支援。就这样,他们在隔离病房战斗了60多天,终于迎来了战胜“非典”的喜讯。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强烈地震。此消息传来后,该院医务人员争先报名,要求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数十人组成医疗救护小分队,先后分两批为四川灾区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援……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医院党委向党员发出倡议,该院广大党员和医务人员积极请战,按着鲜红手印、签着名字的请战书如雪片般飞来。该院在较短时间内收到份请战书,医院迅速成立隔离病房,成立了隔离区的救治队伍,开始接收发热患者。年2月1日,该院接到紧急通知后,医院吹响了出征武汉的“集结号”。仅半小时,就有几十名医务人员主动请缨,递交了请战书。医院和各部门认真考量,最终张巧珍、李田净、兰福旭、梁燕4位护理精英参加了焦作市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代表该院出征。与此同时,医院骨干支援焦作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涌现出了梁丹丹、李庆伟、田卫兵等抗疫模范人物。此外,该院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适时派人援疆、援非,对于周边的抢险救灾、大型活动的医疗照护等,该院从未缺席。“敢于担当的精神在代医院的独特文化,医院每个职工的心里,每逢大事,‘大医院’人都有奉献和担当的自觉,即使在日常工作中,这种奉献和担当精神也随处可见。”该院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马好斌说。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用2分钟的时间报道了医院王元达街头救人的事迹。该院呼吸内科一病区的青年医生王元达在早晨上班途中,看到路边晕倒的老太太,便立刻停车救人,为老太太做心肺复苏近半个小时,直到救护车来到,做了交接后才离开现场。类似这样的感人事迹,还有该院重症监护室患者看到忙前忙后的护士,感动不已,为其在纸上写下:“你辛苦啦!”还有该院呼吸与危重症二区连续6年无偿上门护理脑干出血患者,该院内分泌科护理人员利用下班时间无偿为老年患者提供上门指导、护理褥疮等服务。党旗飘扬让发展动力不竭
医院科学发展的政治保障和强大动力,医院核心竞争力,医院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医院党委将党建工作作为引领各项工作的鲜明旗帜,医院党建与各项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并在探索中构建起“党建+”工作模式。
“我们班子将党建工作摆在医院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前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动车组列车证明了要想跑得快,需要每节车厢都发力。我们通过‘党建+’组织模式,对基层党组织进行调整,医院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每一个党支部都能够为科室、部门发展提供强大助力。”马好斌说。该院还通过“党建+管理”,持续提升决策力和执行力。该院建立健全《党委会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程序》等规章制度,医院重大事项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的议事原则和决策程序,为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重大事项决策前均召开各相关专业委员会会议、职工代表团团长会议等,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建议,充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进行决策,并适时启动督察督办程序,确保各类重大事项的科学决策和高效执行。逐步形成了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以各级党员干部队伍为轴心、以重点工作推进成效为考核重心的管理体系和执行机制。
医院文化能够持续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创造力。为了医院文化,该院探索了卓有成效的“党建+教育”的培训模式,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组织党员干部到愚公移山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等地开展现场教学,使全院党员干部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启迪、党性得到了锤炼,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提升;组织党员干部到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为期一周的封闭式教学,通过专家们的精彩授课,不断丰富党员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深入开展职工大讲堂、职工影苑、职工讲院史等系列活动,让全院党员干部和职工医院文化,医院发展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医院与职工共同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年,该院的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