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近年来,医患纠纷乃至恶性伤医事件频发,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保监会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年7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1年的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医患事件回顾虽然采取了如此多的措施,但是在我国如此多的人口背景之下,医患关系仍然十分紧张。7月19日上午,医院该院一名年轻护士给一名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因孩子哭闹不配合,第一次穿刺未成功,护士准备再次穿刺时,在门外等候的患儿母亲突然冲进治疗室,用ipad砸向护士额头,当即造成该护士额头部位出现长2厘米、深及骨膜的伤口;7月21日,医院住院部三楼妇科诊楼内,一家属因询问主管医生去向未果,殴打值班陈医生致使其双侧鼻骨粉碎性骨折,鼻中隔骨折,鼻中隔偏曲,轻型脑伤,鼻出血,双眼顿挫伤;7月27日,贵州省遵义市医学院发生一起恶意伤害医疗人员事件,致当班护士脑震荡,头皮血肿伤……
这些事都是在《关于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颁布一个月内发生的,是医患事件太过频繁还是方案未能落到实处?如此的雷声大雨点小,是否会让医生再次心灰意冷,是否会让医闹患者更加猖獗?
此外,7月30日,一名被患者咬伤的医生,本着“零容忍”的想法报警,但是经过90多个小时的煎熬,虽始终坚持但最终还是在多方调解下接受了医闹患者50元的赔偿了结该事。当医护被打,坚持“零容忍”报警,警方取证(院方提供案发录像,否则难以说清),伤人者或许会以故意伤害或寻衅滋事罪被拘留。但是对方获释后必然就此前的医疗行为是否有错反复提出“质疑”,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解释。“质疑”和解释会发生在门诊、病房等地,严重影响医生乃至整个科室、医院的正常工作,医闹患者这种无赖似的行为将给医生带来患者与院方的双重压力,不在乎个人利益的坚持“零容忍”还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妥协,亦成为一个艰难的抉择。
缓和医患关系的案例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医患关系紧张是事实,但是还没有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各种各样的用于缓和医患关系的举措被实施,比如天津引入的第三方机制,建立了一支由医卫、法律专业人员组成的调解员队伍化解医患双方矛盾,通过8年实践探索,上半年医疗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2.9%,协议执行达到%;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转变服务模式,全力推出各项便民、为民、利民措施,切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朱医生为帮助困窘的脑癌患者顺利看病,连续三年帮助患者通过网络销售黄花梨;嘉兴一位护士为了缓解正在进行CT射频消融术患者的不适,双手为其托举一小时并不时以温馨话语安慰……
我们姑且不说这些事在中国的发生率以及最终会取得的成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一是急着就诊,一是忙于问诊,谁都不会没事找事的主动找茬。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不乏一些唯恐天下不乱分子,利用老百姓从众的心理,夸张的宣传医患紧张关系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面对医患关系,切勿人云亦云是最有效的缓和手段之一。
医患关系的根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来自于沟通。我们知道在医疗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心态“患者觉得医生给自己治病天经地义,医生觉得给患者治病是患者的荣幸”,而发生医患纠纷的起因基本都是“一言不合就开打”。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武器——语言、药物、手术刀。后二者都是客观的,只有语言是主观能动性的产物。患者经常会在就诊时听到“和我没关系、这是你的要求;系统出的问题,我也没有办法;不是我负责的,我不清楚;规定就是这样、这事别问我;谁给你看的,你就去找谁;我们已经尽力了”,这些话语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其对于急于看病的患者而言就像是冰冷的机器,是引发一系列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线。也许会有不可理喻的患者无法用任何言语说通,但是作为医生通过一些缓和的话语安慰情绪激动的患者是医德的一种表现,中国有句话是这样的“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是吧?
下面举个例子,宜州市人民法院法官通过沟通成功调解了一起医疗损害纠纷案件,其先将各项赔偿标准向双方进行释法明理;在双方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法官考虑到该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中死者家属的情绪较为不安和焦虑,先耐心与他们进行沟通解释。然后,再通过向双方分析案情,讲明利害关系,几经周折,双方最终平息纷争,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对于调解结果均表示满意,终使这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促进了“医患”关系和谐。
小编有话说医患关系自古就有,当今医患关系的由三部分组成,医生、患者、政府。前二者的关系正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而政府的介入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如今各大医改政策、举措在全国各地实行,只希望能够多点实践,少点纸上谈兵,真正的促进医疗改革的正常进行,虽然未来的医患关系会怎样我们不知道,但是主动的寻求改变总好过放之、任之。
也许有人会说在此无病呻吟地讨论医患关系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小编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表达出对医疗事业发展状况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