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按照规划好的路线,3月28日上午,《法制日报》记者一行将从枫桥镇的红枫义警工作站出发,前往陈家村采访陈柏云。可是,一到“工作站”,记者寻访的脚步就被绊住了。
创新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调解
在枫桥镇的红枫义警工作站,红枫义警协会秘书长陈荣周忙前忙后,招呼着记者一行。
聊起采访“枫桥经验”化解民间纠纷的事,陈荣周笑呵呵地说:“农村就是琐事多、家庭纠纷多。”
扯起这个话题,陈荣周随口就是一个故事:
我们枫桥镇有位村民叫陈中华,经营木门业务。今年1月的一天,他将做好的一扇木门送到客户陈某家。
见到定做的木门,陈某有些不乐意:这门的一角被碰坏了,缺角影响木门的美观。
陈某不肯收货,陈中华也不干了:不就缺个角吗?又不影响使用。
一言不合,两人拳脚相向。厮打中,陈中华的小手指被对方咬伤。
这下可好,陈中华要求住院治疗并由陈某赔偿医疗费。陈某却说,是你先出的错,凭什么要我赔偿你?
双方僵持不下。
枫桥镇网格员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通过终端将信息上报综治工作平台,综治工作平台又交由镇公安派出所解决。
考虑到红枫义警协会成员的群众身份,派出所将这起纠纷交给协会调解。
“我当时是主动请缨,去做调解工作。”陈荣周一脸自豪。
陈荣周分析两人的纠纷原因之后,先是找到陈中华,说:“就是手指头被咬了,用不着住院。事情不要搞大,冤家宜解不宜结。”
再找陈某,告诉他:“咬了人,肯定要赔点钱,过得去就好,礼节上也要赔礼。要不然,事情闹到派出所就严重了。”
几句“点穴”的话让双方达成协议,陈中华得到元赔偿。
陈荣周很认真地告诉记者,红枫义警协会是一家刚“出世”的社会组织,成立于年7月,经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红枫义警协会的成员都是当地群众,大家热衷社会公益,具备一定群众工作经验,有一定社会威望。
“我们从群众中来,调解时又是到群众中去,双方容易沟通。”陈荣周说。
陪同记者采访的枫桥镇综治办主任傅鑫炜插话说:“枫桥镇这几年发展社会组织家,光是镇级社会组织就有47家,目的是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同时,镇里还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基层治理创新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制度化保障。我理解,这就是‘枫桥经验’再创新。”
纸杯里的青茶乏味了,寻访陈柏云的事依然没有进展。负责联系的人说,陈柏云外出了,可能要到中午才能回来。
“不如先找个人和你聊聊‘老杨调解中心’吧,那可是‘枫桥经验’的一张‘金名片’,有故事。”傅鑫炜说。
传承和风细雨化心结矛盾不上交
老杨,大名杨光照,曾是枫桥镇公安派出所民警。从警期间,杨光照一直尽心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杨。
年,也就是在习近平同志对“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后的第5年,老杨和枫桥镇3名退休干部一起成立了“老杨调解工作室”。
两年后,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老杨调解工作室”更名“老杨调解中心”,专为群众调解纠纷。
“老杨调解中心”在当地可谓妇孺皆知。
特别是枫桥镇梅苑村的张金标更有发言权,要他说,如果需要调解,首先想到的是老杨,“因为他公正”。
走进枫溪边张金标家,院子周围的油菜花开得正盛。
坐在自家饭厅的椅子上,张金标回忆起他第一次走进“老杨调解中心”的来龙去脉:
那是去年12月29日下午,他接到一个电话,说他的儿子张杰被人打了。
原来,当天枫桥镇枫一村的陈伟和几个半大小子找到张杰,质问张杰是否骂过他们。张杰一口否认。
陈伟却不相信,冲上去抓住张杰头发,一边将他的头往下压,一边抬起膝盖撞他的脸。
张杰因鼻骨骨折住院治疗。陈伟的母亲尉女士虽然登门道歉,但在赔钱的事上,却无法达成一致。最后,双方决定“找老杨”。
今年2月1日,张金标父子赶到“老杨调解中心”时,尉女士带着陈伟正在等他们。
在调解中心,老杨安排双方坐在桌子两边,他则居中而坐,面带和蔼笑容,开场白是几句家长里短,这让现场气氛轻松了许多。
调解正式开始,老杨先对尉女士说,你儿子陈伟把人家鼻骨撞骨折,根据伤情可能构成轻伤,你儿子可能要负刑事责任,你们还要承担医药费等损失。
老杨又对张金标说,不管怎么说,陈伟是未成年人,应受到法律保护,可依法从轻处理。再说了,陈伟家长态度诚恳,能认错改错,应该给予谅解。另外,他们家经济不宽裕,能不能少赔偿一点损失?
话说到这份儿上,张金标点头说,只要孩子改错,以后不再犯错就行。钱不是问题,我不会“敲竹杠”。
最终,在老杨的主持下,由尉女士补偿张杰元并当场兑现。
调解完毕,双方合影留念。
照片上,张金标和尉女士两人紧紧握手,脸上满是笑容。在他们身后的墙上,是一块“和气致祥”书法牌匾。
从张金标家去“老杨调解中心”路上,付鑫炜告诉记者,这起纠纷调解后,老杨发扬“枫桥经验”帮教工作传统,又和枫桥镇关工委相关成员、陈伟家长组成帮教小组,签订帮教责任书,帮助陈伟归正改好。这样的事老杨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
在“老杨调解中心”,记者见到了年近七旬的杨光照,他身穿一套藏青色职业套装,胸前戴着“人民调解”徽章。
“这些纠纷能够调解成功,秘诀在于我们传承了‘枫桥经验’的精神,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之间矛盾。”杨光照告诉记者。
时近中午,传来消息:陈柏云外出归来。记者一行立即动身前往陈家村。
溯源干部群众集体创造“枫桥经验”
年届七旬的陈柏云身材颀长,穿一件黑色衬衣,头发有些花白,精气神十足。他将记者一行迎进家门。
这是个颇具当地特色的小院子,走进院门便是天井,天井左手为厅堂。陈柏云带记者来到厅堂,在桌边坐下,回忆起他的父亲陈友堂和“枫桥经验”初创时的情形:
年,浙江省在枫桥镇搞社会主义教育试点,大家在讨论如何教育“四类分子”等被改造对象时,枫桥镇枫溪村党支部书记兼治保主任陈友堂提议:还是要讲情讲理,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心服口服。
陈友堂发动群众开展说理教育,没有打人、捕人,却成功教育了不少被改造对象。
有一次,枫溪村第三生产队开会教育被改造对象,会上,陈友堂允许被改造对象坐下,允许他站起来讲话,允许他争辩。会后,这个人回家,老婆问他情况,他说:“没打没骂,人家摆事实、讲道理,我最后觉得是自己不对。”第二天一早,这个人就主动写了书面“悔过书”。
还有一个被改造对象,上级公安机关准备把他送去劳动改造。陈友堂知道后,跑到县里去“保”他,建议“就地改造”。对陈友堂的举动,很多人不以为然。陈友堂说,一个人去劳改,留下老婆孩子,给国家增加了一分负担,如果就地改造,有上千群众可依靠,还怕管不住?
枫溪村的这一做法,经过不断完善和提升,最终形成了“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
采访中,陈柏云操着浓重的诸暨方言告诉记者,父亲一直对他说:“‘枫桥经验’不是一个人创造出来的,是干部群众集体创造出来的。”
结束对枫桥镇的采访,返程路上经过枫桥镇栎桥社区服务中心,记者发现,服务中心办公楼顶上立着5个红色大字“永远跟党走”,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
(文中张杰、陈伟为化名)
来源:法制网
投稿邮箱:pinganyanzhao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治白癜风成都哪家医院好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