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王自强这么归纳自己的性格,上海和新疆两地,以报名到新疆为人生的界线,在上海的弄堂里,他好胜心强,报复心强,他伸出两个手指说。但是初到农场,一棵桑树改变了他的性格,或者说脾气。说得严密些,应该是一根树枝,桑树高处的一根枝杈。我的眼里,他很平和。
年,王自强仅15岁。那年,我念小学,我特别熟悉农场的环境。农场职工听不懂上海话,就说是上海鸭子呱呱叫。我父母是宁波人,我听得懂上海话。记得上海青年看见农场的什么都稀奇,我就以此为骄傲,认为他(她)们没见过大世面。我以为农场这片小小的绿洲就是整个世界了。其实,多年后,我回浙江探亲,才感到农场之外还有一个“大世界”。
许多跟王自强年纪相仿的男青年,掏麻雀蛋,攀沙枣树。我不知他们中间有一个王自强。年,我参加返沪的上海青年聚会,我结识了王自强,想不到他居然和我同在一个农场。
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农场职工习惯睡个午觉,阳光照得地面发烫。王自强趁大家午睡的时候,单独行动,悄悄钻进了场部附近的桑园。
农场种植了大片大片的桑园。多年后,我知道桑树跟丝绸有关系。我们农场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那时,我没在乎养蚕,而是只顾嘴巴,桑葚甜蜜多汁。
桑园用密植的沙枣树作为围墙,但有很多洞,是羊拱出的洞,沙枣刺上挂着羊毛,我们称为羊胡子。羊钻入桑园食草。王自强轻易穿过洞。年,他说起树上的桑葚,白的、红的、紫的,大拇指一般大,水汪汪,甜蜜蜜。
当时,王自强第一次爬树,好像跟树有天然的关系。阳光照耀着桑园,桑葚像是饱含甜汁,溢出,折射着玉一般的光亮。微风吹着叶片,如蝴蝶一样扇动着翅膀。静得能听见蜜蜂、苍蝇的叫声。
王自强灵敏得像猴子,高高枝头的桑葚特别惹眼,手够不着,非得攀上去。装了一肚子紫桑葚,估计嘴巴也像抹了胭脂那样。他听见狗吠——守园的窝棚随即出来一个人,跟狗说话。狗拴了链子,但冲着他这边的桑树狂吠。狗受链子的制限,却像喷泉一样跃起,黑色的狗。他懵了。抓着的那根高高的枝杈,如同一条胳膊,挣开他——反弹,很有力。
于是,王自强控制不了身体,身体垂直地穿过枝枝叶叶,沿途还带下来桑葚,染得衣服斑斑点点。接近地面时,一根桑枝折断,他已经重重地坠地,本能地抓树枝的手先着地——手腕骨折。
护园的职工背他上团部卫生院。半个月后,他出院,绑了绷带,打了石膏,手腕吊在胸前。他借口向护园人感谢并道歉,找到了那棵桑树。
他对我说:“住院期间,我对那棵桑树一直耿耿于怀,不能报复整棵桑树,但不能放过那根弹开我的桑枝。”
王自强发现桑树上有个鸟巢。他爬上树吃桑葚没有看见鸟巢。人的视角有盲点,同一棵树上,